喝茶是風(fēng)雅之事,是一種崇文的品格,但不應(yīng)成為華麗的偽裝。
有時與所謂茶人喝茶,反而覺得很累。
因?yàn)橹皇窃谡剬τ诓璧男牡?,過于講究喝茶的儀式感,喪失了喝茶時的內(nèi)省與自在。
以前法眼禪師曾被一位學(xué)生問道:“師父,什么是人生之道?”
他說:“第一是叫你去行,第二也是叫你去行?!?
同樣的什么是飲茶之道?第一是叫你去喝,第二也是叫你去喝。哪需要那么多的儀式與大道理呢。
飲茶之道
狹義的飲茶之道即為我們今天所謂的茶藝。
唐代陸羽《茶經(jīng)》多為煎茶,宋代蔡襄《茶錄》和趙佶《大觀茶論》多為點(diǎn)茶。
明代張?jiān)础恫桎洝泛驮S次紓《茶疏》講的則是今天常見的散泡茶。
廣義的飲茶之道,把飲茶從日常的物質(zhì)生活上升到文化層次,重在審美藝術(shù)性。
其炊茶用具、煮茶方法、茶室布置、禮節(jié)禮貌、交談話題等,有一系列的講究和門道。
尤其是日本茶道,一招一數(shù)、一板一眼,講究到繁瑣和刻板的程度。
對于飲茶的意義,即使從人生的角度來說,也不過是‘對完美的溫柔試探’,程式化只會讓人的靈性被禁錮。
飲茶修道
齊梁陶弘景《雜錄》有載:“苦荼輕身換骨,昔丹丘子黃山君服之”,說飲茶能使人輕身換骨、羽化成仙。
借由飲茶活動,修行證道、體會萬物的德性、規(guī)律、真理、本源等。
宋徽宗趙佶《大觀茶論》則把茶描述為一種媒介:“至若茶之為物,致清導(dǎo)和,則非庸人孺子可得而知矣“。
徽宗篤信道教,自號“教主道君皇帝”。
他認(rèn)為茶稟清、和、淡、潔、韻、靜之性,飲茶能致清導(dǎo)和、熏沐德化,陶冶性靈。
飲茶即道
老子認(rèn)為:“道法自然,道常無為而無不為”
莊子認(rèn)為:“道在螻蟻”、“在稊稗”、“在屎溺”,“無所不在”,“無逃乎物”。
禪宗則有“青青翠竹,盡是法身。郁郁黃花,無非般若”之說,一切現(xiàn)成、觸目菩提。
道不離于日常生活,修道不必于日用平常之事外用功夫,只須于日常生活中澹然而為,順任自然。
運(yùn)水搬柴,著衣吃飯,滌器煮水,煎茶飲茶,道在其中。飲茶即修道,即茶即道。
仰山慧寂禪師有一偈:“滔滔不持戒,兀兀不坐禪,釅茶三兩碗,意在钁頭邊”。
不須持戒,亦無須坐禪,飲茶、勞作便是修道。
而趙州從諗禪師有“吃茶去”的偈語,開“茶禪一味”的先河。
大道至簡,不修乃修。取火侯湯,燒水煎茶,無非是道。
飲茶不應(yīng)拘泥于固定的程序、規(guī)則,亦不必以牛飲相標(biāo)榜,貴在樸素、簡單,從心所欲。
順乎自然,從心而為,于自然的飲茶活動中默契天真、冥合大道。
來源:莫道茶事,信息貴在分享,如涉及版權(quán)問題請聯(lián)系刪除